中國太陽能光伏網訊:無錫尚德已經率先做出表率,及早邁入破產重組的步伐,而江西賽維LDK近日爆出的違約丑聞更是令人猜想連篇。下一個大廈將傾的是哪一個光伏巨頭?光伏巨頭的倒閉潮是否會漸行漸近?
其實,若單純的一次債務支付困難并不能說明全部問題,企業在實體領域的營收狀況也很難得到全面反映。畢竟,資本市場和實體領域之間的關聯性還有待加強,若企業能夠通過其它渠道籌得充裕資金,他日東山再起也并非癡人說夢。
只是當前光伏企業的信用危機已經波及到實體領域,多晶硅、單晶硅、晶硅電池、光伏組件等相關產品已經出現嚴重的供求失衡,資本運作在美好企業財務報表的同時卻無法改善企業的營收能力。
而就在此時,光伏企業的融資渠道已被徹底封死,銀行不放貸、股票市場籌不到錢、發行債券更是無人問津,昔日的明星企業瞬間變成“人見人厭”的垃圾企業,往日爭相上馬的光伏項目則淪為豆腐渣工程。如果沒有外部資金的注入,光伏企業能夠存活多久,這個問題已經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國家層面的態度令人慨嘆,補貼政策、并網政策、行業標準何時能夠完善并加以嚴格落實尚不得而知,又怎能興致勃勃的在太陽能資源集聚的神州大地示范推廣分布式光伏電站?若單憑幾個家庭、幾個企業安裝幾個光伏電站就真能挽救整個光伏行業,那火電、水電還有存在的價值嘛?世界各國企業早就一窩蜂的建設光伏電站了?
地方政府更是曖昧有加,在光伏行業起步階段,地方政府優惠的土地、稅收政策極大的刺激了企業擴張的野心,為后續的產能過剩、結構失衡等問題埋下了伏筆。本以為光伏企業是地方政府手頭的“香餑餑”、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光伏企業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會非常“鐵”,誰曾想當光伏企業徘徊在死亡邊緣無法自拔時,地方政府卻置之不理,還美其名曰“光伏企業的問題應當通過市場化的途徑解決”。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認為,“重建設、輕利用,只看營收、不看盈利”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企業家的“美德”,高管在光伏企業快速增長、瞬間暴跌的過程中也著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產能過剩問題當前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簡單的通過企業內部整合、外部兼并重組已經無法解決,合并之后的生產線也很難開足馬力生產相關產品。
唯有淘汰、唯有破產才是光伏業脫困的唯一出路,在外部融資未果的情況下,企業再行硬抗下去也不是辦法,90%以上的過剩產能不淘汰出局,整個光伏行業難再現生機。在此過程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將成為決定其生死存亡的關鍵砝碼。
如保利協鑫這類擁有多種主打業務作為支撐的企業很容易躲過此劫,而單純依賴光伏業務、且處于生產加工環節的企業在這次破產潮中勢必會首當其沖。
光伏行業的發展前景毋庸置疑,但當前的多半光伏企業已經不具備看到這美好前景的資質。兼并重組的浪潮很快到來,也必須盡快到來。從整個行業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唯有經歷過此次浪潮的洗禮,行業巨大的市場容量才能穩定釋放。光伏行業、光伏企業、光伏巨頭、光伏從業者頭上的明星光環早該褪去,企業、創業者應該為自己的原罪承擔應有責任。
光伏行業兼并重組的浪潮“漸行漸近”,各光伏巨頭應盡早拿出切實方案加以應對,并在此浪潮中給中小光伏企業做出榜樣,以期成為光伏業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