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光伏業為華“鳴不平” 對華雙反或放緩
發布日期 2016-08-30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家間經濟已相互依賴,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貿易雙方的利益是捆綁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不能只看重單方的貿易利益。發布日期 2016-08-30
日前,歐盟貿易委員卡雷爾·德古特收到了一封歐洲平價太陽能聯盟發來的“公開信”,引發了較大的關注。
在這封公開信獲得了歐洲20多個國家700余家光伏企業、1024名企業高管認同并聯合署名,其中寫道:“歐委會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最終決定實施懲罰性關稅,可能對歐洲光伏企業產生巨大的負面作用,阻礙歐洲太陽能行業增長”。
“雙反”調查結果或因公開信而緩和
歐委會分別于去年9月和11月啟動了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此外,其還于今年3月6日實施了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強制進口登記。
“強制進口登記是面對所有光伏產品的,較原先僅針對中國光伏電池、玻璃的范圍擴大了。有了強制登記日,歐盟便建立了對進口中國光伏產品的追溯期(強制登記日到終裁日),一旦歐盟于終裁時提出追溯,則中國光伏產品還需補繳追溯期的懲罰稅。”一位光伏企業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按照歐盟相關法規,歐委會將在今年6月前后公布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而其于去年11月啟動的反補貼調查,目前尚需經歷9-10個月的調查期。
英利法務總監樊振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歐盟最終是否對華采取追溯機制,要等6月份初裁結果公布后才能得知。而若明確采取追溯,執行追溯則要等到12月終裁結果發布后”。
由此可見,6月份歐盟將公布的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事關重大,其不僅關系到歐盟將對華太陽能板征收的的懲罰性關稅稅率,亦將關系到歐盟是否對華光伏企業采取追溯機制。
如今,這封表達了歐洲光伏業“心聲”的公開信,承載起扭轉這起涉及中國企業對歐盟出口金額高達210億歐元(約合273億美元)的貿易案的一絲希望。人們寄希望于這封“公開信”能夠影響6月即將公布的歐盟對華光伏電池板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
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總監錢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歐洲光伏企業的集體反對抗議,會對歐盟施壓,從而暫時減緩裁定的時間以及重新考慮稅率標準,但原則上應該不會輕易取消雙反的決策。
在錢晶看來,歐盟可能會與我國協商,以得到一個雙贏或至少不雙損的結果。輝倫太陽能市場部經理袁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雙反"結果起到緩和作用,例如降低懲罰性關稅比例,或者減少涉案產品品類”。
雙反損人不利己
這已經不是歐洲光伏企業第一次為中國企業“鳴不平”。
就在今年2月中旬,歐洲平價太陽能聯盟已經在布魯塞爾歐盟總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反對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如果征收60%的懲罰性關稅,3年內將導致歐盟24萬多人失業。
受上述聯盟委托,設在瑞士的獨立經濟研究機構“預測研究所”于2月18日公布了題為《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組件、太陽能電池和太陽能硅片采取反傾銷措施給歐洲就業帶來的巨大影響和附加值損失》的調查報告,該報告中稱,如果對華光伏產品征收20%的關稅,歐盟將在此懲罰性措施執行后的第一年失去工作崗位11.56萬個。
“之所以會影響到歐洲的就業,是因為中國向歐洲出口的光伏產品不僅僅是成品,還有很多是半成品,”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劉明禮較早前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歐洲的企業將中國制造的半成品進行加工,再出口。如果歐洲對中國的太陽能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將會導致歐洲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進而導致其產品售價的上升,間接影響歐洲企業的競爭力。”
“光伏產品也是生產投入品,產品售價上升也會導致以光伏為原材料的商品的成本上升,”劉明禮說。
上述新聞發布會的新聞聯絡官托馬·巴羅斯-塔斯代說,對于歐盟向中國光伏產品征稅的行動,歐洲企業聯合反對一定會堅持到底,如果歐盟繼續做出征收懲罰性關稅的決定,“就如同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在政治層面,歐盟進行的是政策層面的貿易對沖,但是從市場層面來講,中國的光伏企業還是有正面作用的。因此可以說,歐洲的政府和市場對中國光伏企業的態度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分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產業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飛較早前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家間經濟已相互依賴,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貿易雙方的利益是捆綁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不能只看重單方的貿易利益。“比如說,A國對B國的出口失利,導致A國經濟不景氣,那么A國也就沒有能力消費B國出口的商品,導致B國經濟不景氣,最終雙方都陷入困境。”騰飛說。
打鐵還需自身硬
此次,歐洲企業反對歐盟打壓中國光伏產品,這對中國光伏企業是一個好消息,但在中國企業歡欣鼓舞的時候,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這只是歐洲企業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而采取的行動,并不意味著,中國光伏企業的危機已經度過。
近年來,中國光伏企業頻頻在國際上受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企業至今仍未掌握核心技術,只能充當海外企業的廉價組件生產商和代工商。以多晶硅產業提純核心技術為例,該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七大廠商手中,它們壟斷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應,中國企業只能從他們手中進口產品。
劉明禮認為,沒有核心技術的話,中國的光伏產品價格就會很敏感。“遇到反補貼措施的話,就會喪失競爭優勢。對外貿易談判的時候就會喪失自主權。”
騰飛認為,雖然近年通過政府和企業的努力,情況已有所改觀。但是從專利布局、標準的設立等方面看,還有待提高。“在國際分工時,一旦一國被定位在比較低的層次上,想要翻身是需要極大努力的,核心技術的掌握需要時間,這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我們的企業需要不斷地追趕。”
這已經不是歐洲光伏企業第一次為中國企業“鳴不平”。
就在今年2月中旬,歐洲平價太陽能聯盟已經在布魯塞爾歐盟總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反對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如果征收60%的懲罰性關稅,3年內將導致歐盟24萬多人失業。
受上述聯盟委托,設在瑞士的獨立經濟研究機構“預測研究所”于2月18日公布了題為《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組件、太陽能電池和太陽能硅片采取反傾銷措施給歐洲就業帶來的巨大影響和附加值損失》的調查報告,該報告中稱,如果對華光伏產品征收20%的關稅,歐盟將在此懲罰性措施執行后的第一年失去工作崗位11.56萬個。
“之所以會影響到歐洲的就業,是因為中國向歐洲出口的光伏產品不僅僅是成品,還有很多是半成品,”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劉明禮較早前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歐洲的企業將中國制造的半成品進行加工,再出口。如果歐洲對中國的太陽能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將會導致歐洲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進而導致其產品售價的上升,間接影響歐洲企業的競爭力。”
“光伏產品也是生產投入品,產品售價上升也會導致以光伏為原材料的商品的成本上升,”劉明禮說。
上述新聞發布會的新聞聯絡官托馬·巴羅斯-塔斯代說,對于歐盟向中國光伏產品征稅的行動,歐洲企業聯合反對一定會堅持到底,如果歐盟繼續做出征收懲罰性關稅的決定,“就如同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在政治層面,歐盟進行的是政策層面的貿易對沖,但是從市場層面來講,中國的光伏企業還是有正面作用的。因此可以說,歐洲的政府和市場對中國光伏企業的態度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分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產業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飛較早前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家間經濟已相互依賴,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貿易雙方的利益是捆綁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不能只看重單方的貿易利益。“比如說,A國對B國的出口失利,導致A國經濟不景氣,那么A國也就沒有能力消費B國出口的商品,導致B國經濟不景氣,最終雙方都陷入困境。”騰飛說。
打鐵還需自身硬
此次,歐洲企業反對歐盟打壓中國光伏產品,這對中國光伏企業是一個好消息,但在中國企業歡欣鼓舞的時候,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這只是歐洲企業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而采取的行動,并不意味著,中國光伏企業的危機已經度過。
近年來,中國光伏企業頻頻在國際上受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企業至今仍未掌握核心技術,只能充當海外企業的廉價組件生產商和代工商。以多晶硅產業提純核心技術為例,該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七大廠商手中,它們壟斷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應,中國企業只能從他們手中進口產品。
劉明禮認為,沒有核心技術的話,中國的光伏產品價格就會很敏感。“遇到反補貼措施的話,就會喪失競爭優勢。對外貿易談判的時候就會喪失自主權。”
騰飛認為,雖然近年通過政府和企業的努力,情況已有所改觀。但是從專利布局、標準的設立等方面看,還有待提高。“在國際分工時,一旦一國被定位在比較低的層次上,想要翻身是需要極大努力的,核心技術的掌握需要時間,這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我們的企業需要不斷地追趕。”